人工智能實驗室裝修:潔凈區施工與粉塵控制技術規范
更新時間:2025-11-19 點擊次數:17次
人工智能實驗室潔凈區常放置精密計算設備、傳感儀器等,施工需契合設備對潔凈度的嚴苛需求,粉塵控制則要貫穿施工全流程以防影響設備精度與實驗數據。以下是具體的施工與粉塵控制技術規范,嚴格遵循《潔凈廠房設計規范》《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》等標準:
一、潔凈區施工技術規范
前期準備規范
1.技術與場地規劃:運用 BIM 技術搭建三維模型,排查管線碰撞問題并優化設計,同時制定含施工工藝、質量驗收等內容的技術手冊。施工現場劃分材料堆放區、加工區與施工區,用 1.8m 高圍擋隔離,加工區專門配置無塵切割臺、不銹鋼焊接工作站等設備,降低加工環節的粉塵污染。
2.材料進場管控:優先選用低發塵、易清潔、抗菌的材料,比如 50mm 厚巖棉夾芯彩鋼板、環氧樹脂地面、316L 不銹鋼潔凈管道等。材料進場執行 “三檢制”,需提供出廠合格證與檢測報告,進入潔凈區前在緩沖區拆封并清潔表面,避免攜帶外界粉塵。
主體結構施工規范
1.地面施工:基層用激光整平機施工,平整度誤差控制在 ±2mm/2m,打磨吸塵需搭配工業吸塵器作業。若采用防靜電自流平施工,厚度控制在 2 - 3mm,施工時環境濕度超 65% 需立即停工;若是防靜電 PVC 地板,接縫采用熱熔焊接,焊縫寬度 8 - 10mm,高度差≤0.5mm。
2.墻面與吊頂施工:墻面采用抗菌彩鋼板,企口式連接,接縫間隙≤0.5mm,陰陽角做半徑≥50mm 的圓弧過渡,避免積塵。吊頂選用鋁合金龍骨,吊筋間距≤1500mm,承載能力≥150kg/m²,吊頂板與燈具、風口氣流裝置的間隙用可調節密封件填充,保障氣流無泄漏。
凈化系統安裝規范
1.通風與過濾系統:搭建初效(G4 級)、中效(F8 級)、高效(H14 級)三級過濾系統,高效過濾器采用液槽密封安裝工藝,安裝前后均需檢漏,泄漏率≤0.01%。風管采用鍍鋅鋼板制作,接縫涂抹密封膠,安裝后漏風率≤1.5%,核心區域按 ISO5 級標準設計,換氣次數≥50 次 / 小時。
2.氣流組織設計:核心操作區采用垂直單向流,風速控制在 0.36 - 0.54m/s;非核心區采用非單向流,合理布置送回風口。潔凈區對非潔凈區保持 15Pa 正壓,不同潔凈級別區域間壓差不低于 10Pa,防止粉塵倒灌。
二、粉塵控制技術規范
施工過程粉塵管控
1.工藝優化降塵:優先采用激光切割、全自動軌道焊接等低揚塵工藝,替代傳統打磨、鉆孔作業。需進行切割、焊接等產塵操作時,局部開啟臨時高效過濾機組,采用局部負壓排風,將粉塵限制在作業區域內。
2.人員與設備防塵:施工人員需穿專用潔凈服,經風淋通道進入施工區,禁止裸手接觸凈化材料。施工設備進入前清潔表面并套防塵罩,不同潔凈區的工具專用,使用后及時清理殘留碎屑。
環境與日常清潔管控
1.臨時凈化與參數監控:施工期間啟用臨時 FFU 機組,定期更換過濾器,每日通過激光粒子計數器實時監測 0.5μm 和 5μm 粒子濃度。同時維持施工區溫度 22±2℃、濕度 50±5%,減少溫濕度波動導致的顆粒沉降。
2.分區清潔與垃圾處理:每日施工結束后,用防靜電吸塵器和超細纖維抹布清潔,地面用中性清潔劑濕拖。施工垃圾裝雙層密封袋清運,禁止在潔凈區堆積。施工完成后,采用臭氧消毒或過氧化氫熏蒸做終末消毒,消毒后檢測粒子濃度,直至達標。
施工后粉塵驗收與維護
1.驗收時通過第三方機構用粒子計數器檢測,確保靜態下 ISO5 級區域每立方米≥0.5μm 粒子數不超過 3520 個,ISO8 級區域符合對應粒子濃度標準。
2.后續定期檢查高效過濾器、風機等設備,及時更換老化部件;制定日常清潔制度,避免后期使用中粉塵堆積,維持潔凈區環境穩定。